在杭州泰仓配资,你一定经常听到德胜坝、石灰坝、善贤坝、皋亭坝这些名字。
那么杭州为何有如此多的“坝”名呢?
其实,这是杭州古代一套超厉害的“水利密码”。
今天,老郑就去实地探访,争取把这套“密码”弄明白。
哪三塘?哪五坝?
我们先到华浙公园。
这里立着一块《运河杭州塘》解说牌,上面写着“三塘五坝”。
三塘指的是上塘河、下塘河、子塘河。
上塘河:大家都知道,最早的运河,不用多介绍;
下塘河:其实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,古人把从江涨桥到塘栖的这段运河,称之为下塘河;
子塘河:就是现在的古新河,从圣塘闸引出西湖水的河道。
五坝指的是猪圈坝、德胜坝、石灰坝、新河坝、会安坝。
它们的具体地址后面再详细介绍。
什么是“三塘五坝”?
简单说,“三塘五坝”是杭州古代一套人工修建的水利系统。
成型于明代泰仓配资,专门管运河边的水——调节水位、防洪灌溉、帮船只通行。
“翻坝过塘”是老杭州的一句俗语,意思是“船要翻过坝才能进城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啥要“翻坝过塘”呢?
最主要的原因是,这几条河,水位高低不一。
杭州城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,京杭运河的水由北往南来;
因此上塘河的水位,通常比运河的水位高(比如下大雨时,涨潮时)。
如果直接让上塘河的水全流进运河,可能会淹了城北;
但是,运河的水位低,上塘河水位高,两条河无法通航。
于是,智慧的古人修了“五坝”——像五道“水闸”,把上塘河和运河隔开。
当上塘河水位太高时,坝就挡住水,防止倒灌;
需要通船时,就用人力或牛力拉船,把船从坝的一边拉到另一边,这就叫“翻坝过塘”。
我们看这张老照片,能感觉到“翻坝过塘”场面很壮观。
同时也感叹,这真是一项苦力活。
老郑在海宁长安镇见过“翻坝过塘”的模型,能更直观的理解这一幕。
五坝的具体地址
现在,我们去寻找那五个坝。
猪圈坝: 在武林门码头西边的华浙公园里。
德胜坝: 在拱墅区德胜桥北边。它可以说是杭州第一坝。
石灰坝: 在拱墅区长板巷东头的石灰坝桥下,桥边有遗址碑。
新河坝: 在潮王路附近,古新河与西溪河交汇处。我们可以站在明代古桥里万物桥这里,遥想当年翻坝的场景。
会安坝: 位置不太确定,艮山附近有条“会安坝弄”留下线索。我通过一张民国时期的地图,大致确定它的范围,在三都文化广场这。
攻略建议
朋友们如果想来探访这些地方,个人倒觉得没必要特意一一去探访,太分散了。
老郑全靠电动自行车,才能一上午,把它们串连起来。
真要去看,我建议德胜坝是可以看一看,边上还有湖墅八景之一“夹城夜月”等景观。
另外,东河第一桥坝子桥,有一个机械化的水闸门,可以帮助您理解杭州内河与运河的水位差异。
从明代的老坝到今天的水闸门,从人力到机器,更智能的“三塘五坝”们,依然守护着杭州这座水灵灵的城市。
下次你路过这些坝的遗址碑,不妨停下看看。
这些老地名,藏着杭州人千年来与水和谐共生的智慧!
最后老郑有个疑问:当年的德胜坝,是不是把运河拦腰一截为二的?朋友们有谁知道吗?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